在股票交易中,準確辨識交易訊號是捕捉投資機會的關鍵。
集群買入(Cluster Buying),指多家公司內部人士(如高階主管、董事)在短時間內集體購買公司股票的行為。這被認為是交易者應關注的信號。此訊號反映內部人士對公司未來的強烈信心,通常與未公開的利多事件(如併購、新產品或績效提升)相關。
一個更強烈的訊號
當公司高層或創辦人購買自己公司的股票時,投資者通常會高度關注並感到興奮。然而,相較於名人CEO的單筆購買,由多位普通主管或董事構成的集群買入,往往傳遞出更強烈的訊號。與單一內部人士買入相比,集群買入傳遞更強的訊號,原因在於其反映了公司內部對未來成長的集體共識。
內部人士因掌握非公開資訊(如新合約或策略進展),其買入行為通常預示股價上漲潛力。例如,2022年1月,Netflix聯合執行長里德·哈斯廷斯以2,000萬美元購入約5 .1萬股,引發股價短期上漲10%。
圖源:TradingView
相較之下,集群買入因涉及非知名高階主管或董事,媒體關注較少,但訊號強度更高,為交易者提供了挖掘超額回報的機會。這種訊號的價值在當前波動加劇的市場環境中尤為突出。 例如,在2025年7月,宏觀經濟數據和財報季預期共同驅動市場波動,集群買入可協助交易者識別低估股票,捕捉由內部信心驅動的上漲機會。
如何識別
要有效地捕捉叢集買入訊號,交易者需要依賴可靠的資料來源,並透過精心篩選來提高判斷的準確性。內部人士的交易資訊必須在48小時內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Form 4揭露,投資人可以透過SEC官網的EDGAR系統找到這些資訊。
然而,手動搜尋這些數據顯然非常繁瑣。相較之下,許多專業平台如Bloomberg、FactSet等能提供聚合數據並明確標註叢集買入事件,為用戶節省大量時間。
在篩選這些交易時,交易者應特別注意在過去3到7天內,有3人及以上內部人士的買入行為。如果交易金額較大(如超過10萬美元),或是首次買入,尤其值得留意。此外,結合公司基本面的分析,像是獲利成長預期,也能幫助評估這些買入背後的動機。
為了確保這些訊號的可靠性,建議先檢查股價是否處於低估狀態,例如接近52週低點,或市盈率低於行業平均值。成交量的放大也是一個關鍵因素,特別是在買入後,如果成交量比平均水平增加了20%以上,說明市場可能已經對這一信息產生了反應。技術指標方面,像RSI低於30(超賣訊號)或股價突破50日均線,也能為這些集群買進訊號提供進一步確認。結合這些分析方法,特別是在財報季等市場關鍵時期,交易者可以更精準地定位到潛在的投資機會。
實際案例
集群買入訊號在實際交易中表現突出。
以2025年First Busey为例,金融危机后的17年,这家银行在不断优化资产负债表的同时,稳步实现了增长。其总资产从约40亿美元激增至2024年的120.5亿美元,2025年Q1突破了194.6亿美元。这一增长表明了其稳健的财务表现,并反映出该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日益增强。
尤其是2025年3月1日,BUSE成功完成了对CrossFirst Bankshares的收购,扩大了业务版图,现已覆盖10个州,拥有78家分行,显著增强了市场的竞争力。
值得關注的是,2025年2月,在收購前的兩名董事透過購買約1.5萬股股票。緊接著,5月20日一名董事又購了2,000股。進入6月,三名董事又合計增持了約2.6萬股,總共達約94.8萬美元的集群買進。這種集體買入行為在市場上並不常見,尤其是當股價因宏觀經濟不確定性而出現短期下行時,內部人士卻依然在加碼,顯示他們對公司的未來充滿信心。
隨著5月後的獲利預期改善,BUSE的股價開始反彈, 6月股價上漲約3.5%,並在7月8日達到了24.30美元。這些交易和股價變動,無疑驗證了集群買進訊號的強大預測能力,顯示了高階主管對公司合併後持續成長的信心。
圖源:TradingView
透過深入觀察,我們發現這些高階主管在公司的股價下滑時並沒有迴避,而是加碼投資。這種集群購買行為表明,公司高層對於未來的公司表現充滿信心,股價的下跌並未影響他們的決心。
結語
集群買入的最大優勢,在於它的高預測性和低曝光性。有研究表明,基於集群買入的股票在6至12個月內,往往能夠超越市場表現15%。這主要得益於它們背後基於內部人士的深度訊息。不過,相較於CEO大額購買,集群買入這種行為通常較少進入媒體的視野。這也為交易者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能夠在別人還未發現之前就提前佈局,搶佔先機。
這一訊號適用於短期交易以及長期投資。但實施起來並不容易,尤其是在資料的取得和篩選方面。 SEC的公開文件檢索非常耗時,這也是為什麼更多投資者傾向於依賴Bloomberg或Insider Monkey這類平台以簡化資訊收集的過程。
此外,交易者還需謹慎辨別買入行為的動機,區別是策略性買入還是單純的投機行為。例如,First Busey的營收成長能為其集群買入提供強而有力的基本面支持,而不是單純的市場炒作。最後,宏觀環境的變化,例如美元走強或利率下降可能會影響這些訊號的有效性,因此需要隨時根據市場動態調整策略,避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