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Articles/久期上揚或收益為王?債市下一步該怎麼配

久期上揚或收益為王?債市下一步該怎麼配

2025/6/16 14:04

債券是一種債務工具,通常由政府、市政機構或企業發行,用於籌集營運或專案資金。當購買債券時,實際上是在向發行方出借資金,並獲得定期支付的利息,也就是票息,以及在到期時返還的本金。

相較於代表公司所有權、波動性較強的股票,債券通常具備較可預測的報酬特性。正因如此,它們在市場波動時能夠為投資組合提供一定的緩衝效果,從而降低整體風險。這使得債券成為穩健投資策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適合追求穩定收益或資產配置多元化的投資者。因此,在管理風險和提供穩定收益方面,債券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近期市場關於國債可持續性的危機消息不絕於耳,使得投資者擔憂債券市場收益和低風險性的可持續性,此外美聯儲未來的利率決策也將對債券收益率產生巨大影響,投資者對債券的久期管理,把控利率敏感性以及信用風險意識對於債券的投資十分重要。

債務影響

市場危機消息:「政府財政赤字」。

當赤字恐慌論者一次又一次地敲響警鐘時,他們認為龐大的債務規模將使財政狀況進一步惡化,最終引發美國信用危機。有別於主流觀點,我認為赤字持續攀升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但問題根源在於債務資金並未能流向生產性領域,更多的是被用來維持短期消費和填補財政缺口。美國的債務問題不會先在國債市場爆發,它早已、並將持續地體現在實體經濟上……這其實與日本如出一轍。

我認為,債務的真正風險,並不起源於市場對國債的反應,更在於經濟運作品質的逐步侵蝕。

從本質上講,政府債務屬於非生產性開支,因此在經濟學中常被視為具有「負乘數效應」。這意味著,從長期來看,每新增一美元的政府債務,反而可能削弱整體經濟規模。雖然這聽起來似乎與直覺相反——畢竟政府支出確實會在短期內刺激經濟活動,但這種提振效果往往難以持續。

為償還債務所需的資金通常來自私人資本,而這部分資本原本可以用於更生產性的投資項目。結果是:隨著時間推移,過去的赤字負擔正在侵蝕今天的成長潛力。如果赤字真的有助於經濟擴張,為何在過去四十年裡,美國財政赤字持續擴大,而GDP成長率卻呈現逐步下滑的趨勢?

正如我們前文提到,日本就是一個現實案例:其長期的經濟停滯,與當年金融泡沫破裂後政府所採取的大規模財政支出密切相關。正是這些源自赤字的非生產性開支,正悄悄削弱我們的經濟基礎。

因此,投資者應該正確考慮的是赤字對長期經濟成長品質和資本配置效率的侵蝕。它會逐步削弱實體經濟的活力,提高通膨風險,並壓縮私部門的投資空間,但並不會在短期內直接引發國債市場的危機。

國債資產屬性正在轉變

一個清晰的事實就是,當前美國背負著超過34兆美元的聯邦債務總額。每當我們看到一張圖表,展示未來幾個月或幾季美國政府需再融資的債務規模時,似乎總有一道「即將到期的高峰」。但考慮到目前美國約有25%至35%的債務是短期國庫券,也就是一年內到期的工具,再融資壓力自然呈現週期性集中,國債的持續上升其實是國債這一結構立項的自然結果。

持續的財政赤字最終會轉化為政府債務的累積,這並不過分。

事實上,這種情況與過去十年並無本質區別,未來幾年也極可能維持類似結構。更重要的是,持有國庫券的大多數投資者本身就是長期機構或央行,在債券到期時通常會自動展期,因此美國財政部並不需要為這些債務反覆尋找新的買家。

由於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特別是疫情期間,聯準會維持了緊縮政策,因此當時長期美債市場的負面影響相較於當前小得多。在通膨預期持續存在的背景下,緊縮政策實際上有助於穩定市場對長期利率的預期,它既降低了實際風險,也減輕了通膨帶來的心理壓力。就當前宏觀環境而言,穩健的緊縮態度,反而可能利大於弊,但聯準會似乎不打算這麼做。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投資人擔心由於美國信用風險降低,全球範圍內的債券拋售潮會讓債券殖利率突破風險頸線,甚至帶來嚴重的倒掛風險。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外國政府大規模拋售美國國債並不是對美債構成威脅的主要因素。事實上,這些國家透過央行持有或出售美債,主要目的是管理本國匯率,並非投資報酬率或對美國財政的擔憂。

在美元走強時,這些國家會拋售美債以支撐本幣;在美元走弱時,則傾向於增持美債,以防本幣升值過快。因此,即便麵臨地緣摩擦或貿易爭端,這項外匯存底管理邏輯並不會輕易改變。

我們前文提到的,長期國債持有者所面臨的風險更多是侵蝕實體經濟的活力,特別是在當前財政赤字不斷擴大的背景下。這類風險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是供給端壓力。隨著財政赤字攀升,政府勢必需要持續發行更多國債,從而加劇長期債券市場的供需失衡,推高利率、壓低價格;二是宏觀資源錯配。赤字擴張往往意味著大量儲蓄從更有效率的私部門流向公共部門,導致資本使用效率下降,並可能推高中長期通膨預期。

最令人擔憂的情形,是財政赤字不僅規模龐大,佔GDP比重呈現長期上升趨勢。這將削弱政府的財政彈性,也對長期國債的價值構成壓制。

這樣一來,對投資者而言,這意味著兩個重要變化:首先國債的配置邏輯從收益對沖工具轉向了風險資產,特別是久期較長的債券,其價格對利率和通膨預期的敏感性正逐步放大;其次傳統「債股平衡」模型的防禦能力正在減弱。如果債券無法有效對沖股市下行,投資組合的整體波動性將顯著上升,這將迫使機構和個人投資者重新評估資產配置策略。

投資人可以選擇哪些債券?

過去三個月發生的宏觀變化讓投資人對債券的重要性。在通膨持續緩和、經濟成長動能減弱的階段,債券的角色首先是提供穩定收益,其次是在經濟週期切換時充當資產配置的防禦工具。由於市場對聯準會啟動降息週期的預期升溫,即使貨幣政策的實際轉向節奏仍存在變數,但方向已愈加明朗。而對於債券市場而言,這正意味著一個潛在的再評級視窗正在開啟。

我們要從利率週期開始看起。由於債券價格和利率呈負相關,進入降息週期意味著中長期債券將因久期效應而明顯受益,在降息週期中,中長期債券的久期更長,價格上漲的空間更大,投資回報也更可觀。由於目前美國殖利率曲線仍處於倒掛狀態中,市場對經濟前景的擔憂尚未解除。投資人可以採取短債防禦、長債博弈的組合配置:讓短債提供穩健現金流,鎖定當前相對較高的利率水平,而長債則押注於未來降息帶來的資本利得。

不僅如此,相較於目前估值已偏高的美股,債券的風險和報酬也變得更具吸引力。美國國債、投資等級公司債以及市政債券都在利率預期轉向中獲得支撐。投資等級公司債兼具穩定收益和較低風險的雙重特性,這是投資者尋求防禦性的不錯選擇;對於風險偏好更高的投資者而言,雖然高收益債(「垃圾債」)的信用風險大,但在經濟放緩不嚴重、違約率可控的背景下,它們因較高的利息支付,依然可能跑贏部分股市板塊。

此外,投資人可以關注擁有靈活配置能力的債券ETF工具。 TLT長期美債、IEF中期國債、LQD投資等級公司債、HYG高收益債等均可作為投資組合中的核心或輔助資產,幫助投資人捕捉債市行情或對沖股票市場波動。

同時值得關注的是,聯準會的資產負債表政策。如果未來聯準會停止縮表或重新啟動量化寬鬆QE,將進一步推升債券需求,進而對價格構成支撐。而在市場流動性趨緊或風險偏好下行時,債券在殖利率提升的前提下仍具備資金避風港能力。

從信用利差角度觀察,目前高收益債與國債之間的利差仍處低位,反映市場風險情緒尚未完全修復。如果未來經濟疲軟超出預期,利差擴大將進一步壓縮風險資產空間,屆時債券的防禦屬性將被放大。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不構成對任何金融產品的推薦或投資建議。

熱門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