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Articles/美股衝高之後,投資人可以選擇做什麼?

美股衝高之後,投資人可以選擇做什麼?

2025/6/16 13:55

每年進入夏季後,市場總會再次被那句老話喚醒:「五月賣出,然後離開」。這句流傳了數十年的投資諺語在當下場合是否還能生效呢?從1950年開始,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歷史數據清楚顯示出一種季節性規律:5月至10月的股市平均報酬率明顯低於11月至隔年4月。在夏季,投資人通常面臨交易量萎縮、企業獲利成長放緩、以及市場參與度下降等多重因素影響,平均回報僅1-2%,而冬春期間可達6-7%。

雖然標普500和納指100正在延續漲勢、十分逼近歷史高位,但背後的風險是存在的。由於情緒面十分高昂,即使基本面CPI略低於預期,市場的短線信心依舊十足。因此,目前VIX指數已經長期處於低點。除此之外中美貿易溝通釋放的正面訊號也提振了股市。

從技術角度來看,標普500已逼近2月高點附近的關鍵阻力區域,交易者獲利了結、資金轉向防禦板塊的跡象正在積聚,短線回調並不是不可能。更值得投資人警惕的是市場對聯準會政策預期的高度依賴:當前軟著陸+降息消息似乎即將落地,但若未來就業數據或通膨指標反彈,聯準會轉鷹,估值迅速收縮的風險依然存在。此外,中美貿易談判雖釋放出部分正面訊號,但川普關於「與中國難以達成協議」的表態也為局勢增添變數,一旦對話受阻,避險情緒或將迅速升溫。

因此,聰明的投資者不會簡單地「賣出離開」,而是會有選擇地調整資產配置,關注那些在夏季往往表現優異的板塊或資產類別。我們將進一步探討6月及整個夏季期間除了火熱的科技股之外不同個股不同程度的表現:如公用事業、醫療在內的防禦性板塊,以及中小市值股票的相對韌性和部分新興市場可能存在的潛力空間。

週期性股表現

從最新ADP就業數據來看,美國經濟已有放緩跡象。在宏觀背景下,市場風格往往也會發生切換。目前防禦性板塊業績穩定,即使在消費層面有一定收縮以及企業投資減少,電力、藥品和日常用品的剛性需求仍然存在,因此相關企業維持穩定營收,表現優於大盤。此外在科技股和AI業務,公用事業的長期邏輯正被進一步強化的態勢下,發電與基礎設施投資正在升溫。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科技、工業、金融及可選消費等周期性板塊通常對經濟降溫較為敏感,獲利能力受衝擊較大。不過,這並不代表所有周期股都將低迷。事實上,受益於人工智慧加速落地的半導體與AI概念股,可能逆勢走強,打破夏季疲軟的傳統節奏。新技術週期和研發突破正成為驅動這些板塊獨立行情的關鍵變量,這也提醒了我們:宏觀季節性與產業微觀邏輯之間並不是總是同步的。

中小型股在夏季常常迎來「淡季」。回顧歷史數據可以發現,像羅素2000或標普400這類小型與中型股指數,通常在經濟放緩或週期尾聲時跑輸大型股。目前的市場格局也是如此,其根本原因在於中小企業的獲利對宏觀經濟的變化更為敏感。

我們舉個例子。在全美獨立企業聯合會NFIB發布的小型企業信心指數中,其成長波動值與羅素2000指數之間高度相關。這說明中小企業信心的波動一般可以在一定程度反映股價表現。一旦經濟預期轉弱,中小盤公司的獲利壓力迅速放大,對市場情緒產生直接影響。換句話說,在宏觀環境不確定或成長預期下調的階段,中小型股通常更難獲得資本青睞。

在當前利率維持高位的背景下,中小型企業的獲利狀況正面臨更大壓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有約42%的小型企業和14%的中型企業處於虧損狀態。一旦經濟成長進一步放緩,這些本來就脆弱的公司可能首當其衝,承受更明顯的衝擊。換句話說,獲利能力薄弱正成為中小盤公司抗壓能力的關鍵短板。

小型股在經濟放緩期間往往表現不佳,但歷史經驗也帶來了正面的一面。數據顯示,自1930年以來,美國小型股在每次經濟衰退結束後的六個月內平均上漲約40%,而同期大盤股的漲幅約為25%。換言之,小型公司雖然對經濟週期更為敏感,但一旦經濟步入復甦,它們往往成為領漲板塊。這也意味著,在當前成長乏力的夏季,投資人可以適當降低中小型股的配置比重,但一旦看到成長回升的訊號,重新佈局這些具彈性的小型股或許能把握反彈機會。

國際股票

隨著全球市場步入夏季,國際股市也開始顯露出季節性疲軟的跡象。已開發市場如歐洲和日本,歷來在6月至8月期間呈現出較低的市場活躍度和偏弱的回報表現,這與源自倫敦金融界的「五月賣出」格言不謀而合。由於歐洲市場對全球貿易及美國經濟高度敏感,一旦美方經濟動能減弱,迴響便迅速傳導至大西洋彼岸。

目前,投資者對美國經濟成長放緩的擔憂正在升溫,這直接影響了國際市場情緒。以歐洲為例,雖然整體權重偏向金融與能源等週期性產業,在經濟轉冷環境下難免具備壓力,但具備全球消費品影響力的大型防禦性企業或將提供部分支撐。

相較之下,新興市場面臨的問題因素就更加複雜了。一方面,經濟放緩往往意味著出口需求減少、大宗商品價格承壓,從而對以出口驅動和資源依賴的新興經濟體構成直接衝擊;另一方面,全球風險偏好下降時資本撤離壓力也會陡增,屆時市場的匯率和資產價格將雙雙受挫。這類現像在過去幾年中屢有發生,典型如2015年的中國「股匯雙殺」,以及2018年夏季的新興貨幣危機。

更關鍵的地方在於,美元走勢早已正成為牽動國際與新興市場表現的重要變數。目前由於多數海外經濟體儲備大量美元資產,美元走強往往會導致資金回流美國市場,削弱本國貨幣計價資產的吸引力。而當美元階段性超賣之後出現技術性反彈後,這機制的衝擊力更為明顯。目前市場已經注意到美元或將迎來修復性上漲,這對全球資金流向和資產配置將構成影響。

因此,在當前複雜的夏季窗口期,國際與新興市場面臨的是進一步的雙重考驗:既要應對內部基本面的經濟壓力,也要承受來自外部宏觀變數(主要是美元)的波動衝擊。對於全球資產配置者而言,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已遠超投資者押注的「方向」,因此更需關注外匯局勢和階段性宏觀政策所釋放的信號,不是嗎?

投資者該怎麼做

就從現在來看。目前市場可望進一步衝擊6100點,重回標普500的最高點。但下行失望的風險同樣存在。是的,我們都知道。換句話說,目前的風險報酬比接近持平,因此,這並不是理想的資本配置時點。我們更傾向於耐心等待,即使犧牲部分短期收益,只要最終能等來風險與回報明顯改善的優質機會。這種機會時常出現,只是往往不會出現在多數人預期的時間節點。

讓我們再把目光方眼至歷史。從歷史表現來看,6月一直是美股中最疲軟的月份之一。自1950年以來,標普500指數在6月的平均漲幅僅0.1%,中位數同樣為0.1%,上漲機率也只是略高於五成。若從1957年標普500指數成分確定後開始計算,6月的平均回報率甚至進一步下降至約0.06%,僅高於9月,位居全年第二差。持續平淡的表現也正是「五月賣出」這句市場老話的由來,因為每年初夏往往意味著股市進入表現平庸、機會有限的季節性低谷期。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6月及整個夏季的季節性股市表現,以及可能孕育更好買點的方向。

進入6月後,股票回購活動開始顯著放緩。從歷史經驗來看回購行為與股市走勢有高度相關。企業回購相當於為市場持續提供買盤支撐。而隨著財報靜默期臨近,許多公司將在6月中旬暫停回購操作,也就是所謂的「回購黑窗期」。這並不意味著市場將出現崩盤,但在當前市場已處於技術性超買狀態的背景下,回購缺席所造成的買盤缺口,可能會放大任何短期的價格波動,直到7月底回購活動重新啟動為止。

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考慮到宏觀因素。當前市場雖強,但上漲基礎偏脆弱,回檔風險正在悄悄累積。在關鍵阻力位附近,若基本面因素沒有突破,投資人不應盲目追漲,但投更不必完全退出市場。在季節性波動加劇、回報預期走弱的背景下,應該採取更具策略性的方式來應對潛在風險。

首先,提高現金持股比例可以在波動放大時緩衝投資組合的下行壓力;其次,將資金輪換至防禦性資產,如公用事業、醫療保健和消費必需品,是一種應對經濟放緩的常見策略;此外,運用簡單的期權對沖或反向ETF,也能為投資組合提供下行保護,我們在過往的文章中多次提及。

而對於持倉,關鍵並不在於等待價格更低才加倉,我們需要持續尋找更具吸引力的風險以及回報機會。即使在更高的價格水平上,只要性價比足夠,我們也願意增加敞口。當前市場處於動能較強的階段,經歷過一段時間的整理便能夠讓相對強勢的動能降溫,投資者應持續關注能為我們提供更理想進場窗口的時機。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不構成對任何金融產品的推薦或投資建議。

熱門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