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一場看似「裝修預算」的政治事件,正演變為美國百年來最危險的一次製度試探。聯準會主席鮑威爾,正面臨罷免風險,而背後推動者,是可能重返白宮的美國總統川普。
一封信引發的風波
事件起點源自於眾議員Anna Paulina Luna提交給司法部的刑事轉介信。這位川普的堅定支持者,指控鮑威爾在國會作偽證,理由是他「隱瞞了聯準會大樓裝修的實際用途和奢侈程度」。
聯準會總部大樓正在翻修,官方預算約2.5億美元。鮑威爾在聽證會上稱,翻修目的是「安全升級與老化設備維護」。但曝光資訊顯示,翻修內容包括私人屋頂花園、VIP接待酒吧、高端訂製地板與巨額顧問費。
這項指控的核心並非裝修本身,而是將其作為「欺騙國會」的依據,從而尋求建構法律罷免的正當性。
聯準會主席並非總統可以隨意罷免的官員。依據美國相關法律,必須有「違法或瀆職」行為,才能成為解除職位的合法理由。因此,所謂的「裝修門」更像是一次有政治意圖的法律操作嘗試。
真實動機
從實際動機來看,川普意圖並非針對裝修,而是為了尋找一個能夠在法律框架內罷免鮑威爾的突破口。
過去一年,川普多次呼籲聯準會迅速降息,但遭到鮑威爾堅決抵制。鮑威爾堅持通膨治理優先,強調貨幣政策獨立性,這與川普主張的寬鬆立場明顯不合。
倘若川普再次執政,勢必希望任命一位對其政策配合度更高的聯準會主席。換言之,一位在經濟政策執行上更「聽話」的人選。
因此,圍繞鮑威爾的法律追責並非偶然事件,而可能是一次有組織的製度性進攻。
類似的政治幹預在歷史上並非首次。1971年,尼克森政府同樣面臨選舉與經濟雙重壓力,因不滿聯準會不配合降息,最終逼迫當時主席Arthur Burns讓步,甚至直接宣布終結金本位,造成「尼克森衝擊」。
這項決定的後果是通膨飆升、美國進入十年滯漲期、美元信用大幅受損,成為貨幣政策失獨立性的反面案例。如今,川普的策略與當年尼克森如出一轍。
不過,法律框架限制了撤換聯邦儲備銀行會主席的可能。1935年的Humphrey's Executor v. US判例規定,總統不能僅因政策不合撤換獨立機構負責人,必須有明確違法或瀆職證據。鮑威爾已公開表示不會因壓力辭職,並強調聯邦儲備銀行基於數據的貨幣政策立場,尤其是在應對川普關稅政策引發的通膨壓力時。因此,「裝修門」被設計為撤換理由,但其法律效力存疑。
潛在市場衝擊
若川普成功撤換鮑威爾,後果將遠超人事變動,影響全球金融市場。聯邦儲備委員會獨立性是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基石。若獨立性受損,可能引發:
美元貶值:市場對聯邦儲備銀行獨立性的信心喪失可能導緻美元迅速走弱。德意志銀行預測,若鮑威爾被撤換,美元貿易加權指數可能在24小時內下跌3-4%,伴隨美債拋售。
圖源:TradingView
資本外流:投資人可能轉向黃金、瑞士法郎或比特幣等「去政治化」資產,加速資本從美國市場流出。
圖源:TradingView
債市殖利率上升:若聯邦儲備銀行會被視為白宮的工具,投資人可能會對美債要求更高風險溢價,推高殖利率,增加借貸成本,加劇財政赤字。
圖源:TradingView
這些後果與土耳其等國的經驗類似,政治幹預央行導致貨幣貶值和通膨率高達35%。經濟學家已用「艾爾段化」(Erdoganization)形容美國可能的類似局面。
而面對可能的法律風險,川普已明確表態,若再次當選,將考慮「自我赦免」。儘管1974年司法部曾提出總統不得赦免自身的法律意見,但此立場並非正式立法,僅具指導意義。
倘若川普執行這項行動,將觸發司法部長拒絕執行、最高法院凍結令、國會彈劾等連鎖憲政對抗,令美國陷入前所未有的體制危機。
美元全球地位的危機
聯邦儲備銀行獨立性支撐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近90%的跨國交易使用美元。若獨立性受損,可能導緻美元儲備地位削弱、黃金等替代避險資產需求增加以及美國政府及消費者藉貸成本上升等。
近期市場趨勢反映了這些擔憂。截至2025年7月,美元指數(DXY)年跌10.48%,創三年新低,黃金價格則飆升至歷史新高,顯示投資人轉向避險資產。
如果美國連央行都失去獨立,是否還值得全球資本託付財富?這是當前金融市場必須面對的問題。聯準會主席是否更替,遠不止是人事問題,而是關乎整個美元信用體系的穩定性。
目前美股和債市波動加劇,部分原因正是對此不確定性的擔憂。鮑威爾潛在繼任者或「影子主席」的傳言可能會進一步擾亂市場,導致貨幣政策訊號混亂。美國能否維持金融主導地位,取決於能否捍衛聯邦儲備委員會獨立性,這項原則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