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兩年,人工智慧產業鏈的爆發推動英偉達、Palantir、微軟等美股科技巨頭估值重塑,也讓全球投資者意識到,AI不再是單一的技術突破,而是資本市場爭相押注的長期主題。隨著大模型從基礎建設階段步入應用落地期,202 4年的AI投資熱潮逐步降溫,市場視角也開始從「看不見」的演算法能力,轉向「看得見」的物理載體。
2025年,具身智慧(Embodied AI)成為科技與資本的新焦點。 AI在軟體端的紅利正進入邊際遞減階段,而具備真實物理互動能力的智慧硬件,尤其是人形機器人,正成為連結虛擬模型與現實世界的關鍵出口。透過人形機器人,AI的感知、理解、執行能力首次以物理形式整合落地,為AI延伸至生產一線和生活場景提供了技術路徑。
2025年正逐漸成為「人形機器人的量產元年」 。特斯拉擎天柱(Optimus)已啟動工廠內部部署,進入試辦商業化。 Figure AI完成超10億美元融資,微軟與OpenAI聯手押注。波士頓動力展示了全新版本的Atlas,兼具靈巧動作與語言互動能力。中國企業宇樹機器人則登上央視春晚,以人形機器人舞蹈震撼大眾視野。
圖源:宇樹機器人
有別於過往的工業自動化或服務型機器人,人形機器人具備「通用性、多模態、學習能力強」特徵,契合製造、物流、家事、零售甚至醫療等廣泛場景。對於資本市場來說,這背後意味著一個可能複製電動車爆發路徑的萬億美元賽道,以及新一輪估值重估的起點。
具身智能的落地載體
相較於以往抽象的軟體系統或不可互動的嵌入式AI,人形機器人被視為「 AI的最終形態」之一。它整合人類類比感知、語意理解、邏輯推理與物理執行能力,能夠以「擬人化」的方式在真實環境中完成複雜任務。
這背後涉及語言模型、電腦視覺、強化學習等AI核心演算法的全面融合,也仰賴機器人作業系統、感知裝置、能量管理和執行結構等高整合度硬體系統的支撐。
可以說,繼智慧型手機、電動車之後,人形機器人正在成為推動「硬體+AI 」深度結合的下一個超級終端。這一趨勢,正是特斯拉、微軟、英偉達等科技巨頭版面的原因。
隨著這些頭部企業的介入,人形機器人正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初期。它代表著人工智慧在感知與執行結合上的技術突破,也正在推動整個AI產業鏈從雲端應用向邊緣智慧與終端設備的延伸與改變。
發展歷程
人形機器人並非新概念。自1960年代日本早稻田大學研發出第一代原型機器人以來,全球工程師持續探索如何讓機器人不僅像人,更能「像人一樣思考與行動」 。但長期以來受限於AI運算能力、能源密度與成本結構,這項技術始終停留在研究室或展覽舞台。
直到近三年,隨著大語言模型突破、“ AI晶片+邊緣算力”落地以及高精度機械部件國產替代加速,人形機器人迎來從“演示級”向“商業級”的轉變。
政策端的支持進一步加快了這一進程。2023年,中國工信部提出以人形機器人作為下一代顛覆性技術重點培養。2025年,宇樹機器人創辦人受邀參與民營企業座談會等重要場合並發表產業見解,釋放出國家層級對該領域戰略價值的重視。
而在美國,以Figure AI為代表的新興公司更是獲得微軟、OpenAI、英偉達、亞馬遜等AI聯盟資金的聯合加持,產品Figure 02被譽為「地球上最先進的AI硬體」。
特斯拉也明確提出將在2025年小規模交付擎天柱人形機器人,並計畫2026年實現量產乃至出口,馬斯克更直言「未來機器人的需求可能遠超電動車」。
圖源:特斯拉
市場空間
在人形機器人產業逐步從實驗驗證走向商業化落地的過程中,資本市場的焦點已從技術本身轉向背後的經濟潛力。這一領域代表的遠超技術理想與工程探索,更是未來產業變遷與生產力升級的重要成長動力。
高盛預測,到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380億美元,出貨量超過140萬台,標誌著其從早期試用期正式邁入規模化應用階段。花旗銀行預計,205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保有量將達到6.4億台,市場規模逼近7兆美元,潛在經濟影響力相當於當前全球兩個汽車產業的總和。
摩根士丹利的研究進一步指出,人形機器人在未來可能涵蓋多達75%的就業場景,影響超過3兆美元的勞動成本支出。這種「勞動替代性」使它成為新一輪生產效率革命的關鍵支點。
圖源:摩根士丹利《人形機器人100強》
推動這一成長預期的核心邏輯在於其廣泛的應用場景。無論是在工業製造與物流環節的彈性自動化,或是醫療照護、居家陪伴、零售服務、安防巡檢甚至國防用途,人形機器人在眾多產業中展現出明確的需求指向與成本優勢。特別是在勞動密集、重複性高、人機協作要求提升的場景中,替代人力的能力將帶來持續的邊際價值釋放。
隨著技術成熟度提升與量產成本下降,人形機器人正從小規模的功能性部署,逐步走向大規模、通用化的產業演進路徑。
產業鏈狀況
摩根士丹利在《人形機器人100強》中報告,將整個人形機器人產業鏈劃分為三大核心層級,形成從基礎晶片與演算法,到硬體零件,再到整機系統整合的完整生態架構。
圖源:摩根士丹利《人形機器人100強》
首先,大腦層聚焦於AI晶片和軟體平台,是機器人智慧的中樞神經。這裡涵蓋了晶片運算能力、資料訓練和模型推理決策等核心環節。
英偉達憑藉GPU運算優勢,長期穩居AI晶片領導地位,成為Figure AI、優必選等機器人廠商的關鍵算力供應商。同時,英特爾、高通及安霸等也在積極佈局邊緣運算晶片,力求滿足機器人在現場即時處理的需求。
軟體層面,微軟、Google、Meta等依託自身的大規模模型與算力基礎,推動多模態感知與自然語言互動技術進步,Palantir則以資料中台與智慧決策系統切入企業端,提升機器人在實際應用中的決策效能。
此外,EDA設計工具與IP授權提供者如Synopsys與Arm為晶片研發保駕護航,支撐整個大腦層的技術創新。
其次,軀幹層聚焦於機器人運動和感知的硬體基礎,包括執行機構、感測器和能源系統等關鍵零件。
日本哈默納科與中國綠的諧波等廠商為機器人提供高精準度的伺服馬達與減速器,保障運動的穩定性與彈性。感知能力依賴禾賽科技、速騰聚創等公司研發的高精度雷達和感測器,這些設備提升了機器人對環境的空間辨識和路徑規劃能力。
在能源供應方面,寧德時代、億緯鋰能等鋰電池製造商致力於開發小型化、高功率的電池解決方案,滿足機器人長時間、高強度工作的電力需求。同時,德州儀器、ADI等公司在低功耗類比晶片和電源管理技術上具備優勢,為軀幹層硬體的運作提供保障。
最後,整機層作為產業鏈的頂端,整合系統設計、軟體控制與商業化部署,是實現機器人產品落地與市場化的關鍵環節。
特斯拉以擎天柱計畫率先實現機器人小規模試產,馬斯克預計2025年實現初步量產。 Figure AI的Figure 02機器人則因其高度擬人化的設計,被業界譽為「機器人版iPhone 」 ,獲得了OpenAI和微軟的聯合投資。中國本土廠商如優必選、宇樹機器人,憑藉全端自主研發能力和政策支持推進機器人在中低速應用場景中的商業部署,逐步形成區域競爭優勢。
總的來說,中國在供應鏈中佔據主導地位,摩根士丹利的「Humanoid 100」榜單中56%的企業來自中國,受益於成本優勢和快速回應能力。美國則在AI生態系方面領先,英偉達和Figure AI在軟硬體整合上表現突出。
投資機會
人形機器人領域為投資者提供了顯著機會,尤其是在技術和供應鏈領域具有優勢的企業。以下是2025年截至目前福布財經重點關注的股票:
英偉達:人形機器人的算力核心,是Figure AI的主要合作夥伴,也是大模型訓練的算力提供者。
特斯拉:擁有整機+AI+晶片的垂直整合能力,可望在機器人領域複製電動車路徑。
亞馬遜:Digit機器人用於倉儲,並計劃應用於最後一哩配送。對Figure AI的投資加強了工業機器人佈局。機器人業務提升了物流效率,支撐股價穩定成長。
Palantir :具備軍工與政府市場深度綁定,若切入人形機器人決策與調度系統,空間龐大。
小米集團:投資近50家機器人公司,包括太空人機器人,並推出CyberOne機器人。供應鏈和消費性電子生態提供競爭優勢。 2025年宇樹機器人高調亮相後,小米股價隨機器人板塊上漲。
ADI、德州儀器:作為機器人核心零件的類比晶片與電源管理提供者,將在中游環節持續受益。
寧德時代、億緯鋰能:電池作為續航核心限制,未來在小型化、高能量密度方向的研發將構成競爭力護城河。
優必選、宇樹:具備國產替代能力與政策優勢,或成為中國版Figure AI,值得中長期關注。
結語
人形機器人並不是未來,它正在成為現實。雖然眼下商業化尚處於早期,但如同十年前的特斯拉、五年前的ChatGPT,這場科技革命的臨界點或許已經來臨。
對投資人來說,理解這條產業鏈的組成、評估技術與商業化路徑的可行性、捕捉關鍵公司佈局節奏,將是分享下一個AI紅利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