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章/川普的《美麗大法案》:豪賭還是經濟新救星?

川普的《美麗大法案》:豪賭還是經濟新救星?

2025/6/21 06:59

當下, 關稅話題逐漸淡出大家視野,市場更多關注的是美債可能即將出現違約的事情,那麼,當全球還在擔憂美國債務突破36萬億美元還能不能還得上的時候,特朗普政府又甩出一記重磅炸彈——計劃每年新增5000億美元財政赤字的“美麗大法案”(Big, Beautiful Bill)。


這個被戲稱為「撒錢計畫2.0」的政策,究竟是提振經濟的最後底牌,還是將美國推向懸崖的加速引擎?


今天,本文從三個關鍵維度給大家拆解這場牽動全球的財政豪賭。


一:政策急轉彎:從關稅棒到赤字狂奔


繼貿易戰鎧羽而歸後,川普現在的主要精力,正式從「關稅主導」切換到「赤字驅動」模式。


根據最新預算案,「美麗大法案」將在現有2 兆美元年度赤字基礎上,再砸入5,000 億美元刺激資金,相當於每年多印出一個澳洲的GDP(約4,700 億美元)。這意味著美國財政赤字率將從7% 飆升至8.5% 以上,遠超過國際警戒線的兩倍。


這場轉向的背後,是「333 計畫」的徹底破產—— 川普團隊曾承諾的「300 萬桶日產量、3% GDP 增速、3% 赤字率」三大目標全線崩塌:頁岩油產量較峰值仍低15%,第一季GDP 實際增速僅1.5%,而赤字率已膨脹至7%。


當時貝特森提出的」333計畫「本質上就是他透過需求面管理跟供給面改革出的政策組合拳:


• 需求端刺激:基礎建設投資乘數效應顯著,國會預算辦公室(CBO)動態評分模型計算顯示,交通基礎設施投資乘數可達1.8,清潔能源投資乘數為1.5,均高於2009年《美國復甦與再投資法案》(ARRA)的1.2


• 供給面改革:能源政策透過開放阿拉斯加230萬英畝聯邦土地鑽探、廢除17項環保規制,試圖將頁岩油產量提升至1,500萬桶/日;製造業政策依托《國防生產法》建立關鍵產業90天戰略庫存,強化供應鏈安全


然而,政策實施面臨三重現實約束:


• 債務懸崖效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研究表明,當政府債務率超過100%時,財政乘數效應將衰減40%-60%,2023年123%的債務率已使政策進入"乘數失效區間"


• 利率天花板限制:聯準會升息週期將基準利率推高至5.25%-5.5%,導致30年期固定房貸利率突破7%,直接壓制房地產投資-2023年住宅投資年減15%


• 去美元化壓力:全球美元外匯存底佔比從2000年的73%降至2023年的58%,美債外國持股率同步跌破40%,傳統的財政赤字貨幣化路徑效能顯著削弱


所以,"333 計畫" 實施起來,困境很大,最終導致失敗,那麼在面對關稅戰帶來的通脹高燒和製造業回流失敗,川普不得不選擇「飲鴯止渴」:用更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掩蓋結構性病灶


二、三大絞索:勞動斷層、債務黑洞與信心危機


勞動市場的雙重絞殺


美國正經歷「人力寒冬」:一方面,強硬移民政策導致42 萬人被遣返,直接抽走0.25% 的勞動力血液;另一方面,7600 萬嬰兒潮一代以每月10 萬人的速度退休,像一台超級抽水機,不僅帶走巨量勞動力,更讓社保醫保支出以6% 的年速增長爆炸式增長。


即便技術進步能帶來2% 的生產力提升,勞動缺口仍讓3% 的成長目標淪為空談。更危險的是,消費者信心指數跌至2008 年以來第二低位,「賺得少、花得多」的焦慮正在撕裂經濟根基。


債務懸崖的倒數滴答作響


36.8 兆美元公債(佔GDP 的123%)已形成「債務堰塞湖」:2024 年債務利息支出突破1 兆美元,相當於每分鐘燒掉190 萬美元,這筆錢足以養活4,000 萬美國貧困人口。


更致命的「到期炸彈」即將引爆:2025 年將有9 兆美元國債集中到期,光是上半年就需償還6.5 兆美元,而財政部一季度發債規模已年增37%,債券市場正在經歷「流動性乾旱」。


每個美國公民平均背負的10.7 萬美元國債,正變成壓在下一代肩上的無形大山。


美債市場的信任大地震


三大預警信號:


•定價扭曲:10 年期美債實際利率較疫情前暴跌80 個基點,債券價格與風險嚴重背離;


•流動性告急:隔夜逆回購規模突破2 兆美元,金融機構只好用「借新還舊」維持運作;


•外資用腳投票:全球主權基金美債持股佔比從45% 腰斬至38%,China 3 月單月減持189 億美元美債,持倉創2009 年以來新低。


5 月15 日,30 年期美債殖利率飆升至4.95%,創21 世紀以來最大周漲幅,穆迪緊急將美國信用評級展望調整為「負面」,直言「財政紀律崩潰正在侵蝕美元信用根基」。


三、政策窮途:三招「續命」的致命短板


面對債市暴動倒數計時,川普政府只剩下三張「爛牌」:


SLR 豁免重啟:允許銀行不計入美債持股計算資本充足率,相當於給金融體係打「止痛針」。但此舉將削弱銀行抗風險能力,2023 年矽谷銀行倒閉的教訓仍歷歷在目。


扭曲操作2.0:透過增發短債置換長債來壓低長期利率,本質是「拆東牆補西牆」。目前短債殖利率已高達5.2%,政策空間比牙籤還細。


國際央行聯救:試圖聯合歐日央行進行流動性互換,但沙烏地阿拉伯減產、中俄本幣結算等地緣變局,讓「美元同盟」早已貌合神離,協同效應大打折扣。


「美麗大法案」真實底色,是用未來30 年的稅收抵押當下的增長—— 每1 美元的刺激,背後是3 美元的債務窟窿。


試圖以年均5000億美元財政赤字為槓桿,撬動3%的"帝國增長率",掩蓋勞動力要素萎縮(年均增長0.1%)、資本積累放緩(淨投資率降至4.2%)的深層結構性危機。


但是政策設計存在三重內在矛盾:


短期刺激与长期增长的目标背离:年度赤字中仅30%(1500亿美元)用于生产性投资(基建+研发),70%为即时性支出(消费刺激+企业补贴),形成显著的"资金溢出效应"


国家主义干预与市场效率的内在冲突:"购买美国货"条款导致基建项目成本增加20%-30%,《通胀削减法案》的产地规则引发汽车产业链重构成本超800亿美元,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下降


霸权维系诉求与全球责任的割裂:通过"财政货币化"向全球输出通胀(2023年新兴市场输入性通胀贡献度达40%),却未能承担相应的调整成本,导致G20财政协调机制名存实亡


當美債殖利率突破4.5% 的「心理防線」,聯準會可能會被迫重啟「無限量化寬鬆」,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信用大壩或將出現裂縫。


那麼對一般投資人而言,黃金、非美貨幣等「去美元化」資產的配置窗口正在開啟;對全球經濟而言,這場始於華爾街的債務狂歡,終將以某種劇烈方式完成清算。


這種「高債務- 低成長- 高成本」的惡性循環。需要在三個維度進行突破:


一是進行結構性改革,將社保體系從現收現付制轉向部分累積制;


二是推動科技革命,透過對AI 與綠色能源的投資提升全要素生產力;但也需要警惕再次陷入選舉週期的再分配博弈。若政策淪為短期選票工具,等待美國的可能不只是財政懸崖,更是成長典範的系統性危機


第三是加強全球協調,在IMF 架構下重建國際債務治理機制。


這場始於2008 年的債務狂歡,對美國的政治智慧和製度韌性提出了嚴峻考驗,這場豪賭會讓美國迎來「雷根式繁榮」還是「希臘式危機」


當潮水退去,或許才知道,誰在裸泳。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不構成對任何金融產品的推薦或投資建議。

熱門推薦